再温柔一点,再干净一点。

《逃避自由》摘录2

  1. 霍布斯认为:“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是所有人类的普遍倾向,至死方休。”

  2. 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。

  3. 个人发现自己在消极意义上是“自由的”,也就是说,孤独一人面对一个被异化了的敌对世界。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中的一句话来说,“最迫切的需要时找到一个可以投降的人,尽快地把他这个不幸的受造物与生俱来的自由交给那个人。”

  4. 受虐冲动的方式各异,但其目的只有一个:除掉个人自我,失去自我,换句话说,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。

  5. 消灭自我,并进而试图克服无法忍受的无能为力感,这只是受虐冲动的一个方面。它的另一面是企图成为自己之外的一个更大更强的整体的一部分,融入它并分享它。这个权利可以是人、机构组织、上帝、国家、良心或心理强制。

  6. 我建议把深藏于施虐和受虐基础内部的目的称为共生。在这种心理学意义上,共生指一个个人自我与另一个自我何为一体,双方都失去自我的完整性,完全相互依靠。施虐者像受虐者一样需要他的对象。只有用被吞食代替寻求安全,他才能脱掉别人活得安全。个人自我的完整在这两种情况下全都丧失了。

  7. 一种情况是我把自己消解在一个外在的权利中,我失掉了自我。另一种情况是,使别人成为自我的一部分,扩大自我,并活得独立的自我所缺乏的力量。促使自我与他人进入共生关系的动力总是个人自我无法忍受孤独。

  8. 人并受虐狂或施虐狂,而是时常摇摆于共生情节的积极与消极面之间,所以很难确定某一时刻究竟是哪一面在起作用。

  9. ”匿名“权威取代了公开权威实行通知。它装扮成常识、科学、心理健康、道德与舆论。它不言自明,根本用不着发号施令,它仅仅靠温和的劝说,根本不用施加任何压力。

  10. 压在后代所有人身上的原罪概念就是受虐体验的典型特征。道德像其他任何一种人的失败一样成了永远难以妥妥的命运。一旦烦了罪,便永远被罪的铁锁链捆住。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变成了统治他的权力,它使人永远得不到自由。救赎能够缓解范围带来的后果,但救赎永远不能去掉罪。

  11. 我们坚信有这种积极的自由存在,即自由扩大的过程并非恶性循环,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,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,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。这种自由的获得要靠自我的实现,要靠的人应是他自己。

  12. 我们坚信,自我的实现不仅要靠思想活动,而且要靠人全部人格的实现和积极表达其情感与理性潜能来完成。这些潜能人人都有,只有在表达出来时才成为真的。换句话说,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。

  13. 从心理学角度讲,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。所谓活动并非指“做某事”,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特征,它能够在人的情感、理性、感觉经历及一直猴子那个起作用。这种自发性的一个前提就是接受全面总体的人格观念,摒弃割裂理性与人性的做法,因为,只有人不压抑自我的基本组成部分,只有对自我一清二楚,只有生命的不同方面实现了根本的有机统一,自发活动才成为可能。

  14. 实际上,艺术家可以定义为自发表达自我的个人。

  15. 事实上,没有比自发性更有魅力、更令人折服的了,无论它在儿童身上,在艺术家身上还是在那些因年龄和职业无法群分的个人身上,都是如此。

  16. 在这些时刻,无论是看到魅力风景而有种激动时,苦苦思索后发现某一真理时,体验新鲜的感官欢乐时,还是对某人萌生情不自禁的爱意时,我们都知道自发行为是什么,并可能想象,加入这些经历不那么罕见,不那么被人忽略,那生活会多么美好。


评论
热度 ( 5 )

© 噗噗ET | Powered by LOFTER